“陪餐制度”落在实处才能让社会放心

2019-03-26   作者: 采集侠   来源: 网络整理

成都七中食堂食材发霉变质的新闻,让学校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。虽然,最终事件出现反转,经检测只有粉条霉斑不合格,但学生舌尖上的安全一直以来

  成都七中食堂食材发霉变质的新闻,让学校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。虽然,最终事件出现反转,经检测只有粉条霉斑不合格,但学生舌尖上的安全一直以来都难让社会放心。近日,教育部、国家市场监管总局、卫健委三部门共同发布了《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》,要求从4月1日开始,中小学幼儿园应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,每餐均应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,做好陪餐记录,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还应建立家长陪餐制度;建立集中用餐信息公开制度,利用公共信息平台等方式及时向师生家长公开食品进货来源、供餐单位等信息。
  对于“陪餐制度”的出台,很多人拍手称赞。确实,“校长陪餐”制度本身是不错的。首先有威慑效应,校长和学生一起用餐,食材到底新不新鲜、味道好不好,一尝便知。毕竟,食堂敢拿问题食品糊弄学生,但想糊弄校长可不是那么容易的。其次是“接触效应”,校长和学生一起用餐,增加了和学生接触的时间,更便于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。最后是“绑定效应”,将校长的“乌纱帽”和“陪餐制度”捆绑在了一起,陪餐可不只是吃吃饭做个记录这么简单,一旦食品出现安全问题,校长首先是要担责的。
  然而,若以为有了“陪餐制度”,学校食品安全问题就可以高枕无忧,就有些天真了。细细想想,若这一制度不能落实到位,那么这三大效应就都可能被架空。
  就威慑效应而言,校长是和学生一起用餐了,但吃的和学生是不是一样?为了巴结讨好校长,食堂会不会为校长开小灶、搞特殊化?毕竟这样的特殊对待在很多地方都是存在的。如果吃的都不一样,那又如何发现问题?现实中还有个问题就是,能够在学校经营食堂的,多少是有些“门路”的。他们和校长之间是否存在利益关系?甚至和校长的上级领导是否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?如果是这样,陪餐的校长是不是仍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?
  接触效应也显得有些无力。毕竟学生都还小,思想比较单纯,他们顶多能吃出来好不好吃,哪里能想到食物有这样那样的问题?瘦肉精、苏丹红、地沟油、漂白腐竹等问题食品,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,也不是那么容易分辨的。学生吃了这些问题食品,说不准还觉得味道不错呢。校长也同样如此,如果不是食品方面的专家,恐怕也难在第一时间就发现其中的猫腻。
  “陪餐制度”的绑定效应不提也罢。因为即便没有“陪餐制度”,学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,校长也应是第一责任人,难逃干系。
  好的政策需要好的落实。防范校园食品安全事故,陪餐只是一种倒逼的手段,希望以此来激活校长和食堂负责人的责任心。如果责任心依旧淡漠,那么陪餐也只会成为走过场的形式主义,难以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。相反,这一制度还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,反倒成为他们蒙骗大家的烟幕弹。
  截至2018年底,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约为1.5亿,加上幼儿园的孩子,总人数超过两亿。可以说,校园食品安全关系着两亿孩子的健康,也关系着中国的未来。想要保证从食材采购到加工制作,再到端上饭桌,每个环节都不掉链子不出问题,需要学校领导真正重视起食品安全问题,将“陪餐制度”落在实处。同时也需要家长和上级部门对这一制度的落实程度进行监督和监管。也只有这样,才能发挥“陪餐制度”该有的作用,才能让孩子吃得安心,家长和社会放心。

  • 责编:采集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