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,我市大力发展“夜经济”,培育优化“夜经济”业态,涌现出多个“夜经济”地标,不仅拉动了内需、促进了消费,还有助于美化城市形象、提升城市品位。
上阳宫夜景 洛阳日报记者曾宪平 摄
到老城十字街吃特色小吃,到洛邑古城看灯光秀,到泉舜广场购物、看电影……提起洛阳的“夜经济”,总离不了这些耳熟能详的地点。
近年,我市大力发展“夜经济”,培育优化“夜经济”业态,涌现出多个“夜经济”地标,不仅拉动了内需、促进了消费,还有助于美化城市形象、提升城市品位。
发力“夜经济”,废旧厂区变身夜间游玩地
夜幕降临,华灯初上,位于老城区的天心文化产业园迎来一天的客流量高峰。人们结伴而行,有的直奔餐馆,用美食来犒劳忙碌的身体;有的直奔书店,在书海中放松身心;有的直奔游泳馆,用运动抹去一天的烦躁……这般热闹将持续至午夜。谁能想到,如今热闹的场所,多年前还是废旧的厂房。
天心文化产业园其前身为国机重工洛阳建筑机械厂旧厂房,整个园区占地约180亩,建筑面积约5.7万平方米。自2017年起,洛阳市天心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对其进行改造、开发、建设和运营。
截至目前,整个园区共进驻商户50余家,营业面积5万平方米,已进驻商户涉及电影、图书、演艺、摄影摄像、文创设计、体育健身、电子竞技等业态,极大地带动了区域“夜经济”的发展。
“晚上八九点钟是客流最高峰,也是店家生意最繁忙的时候。”天心文化产业园总经理郑少峰告诉我们,现在天心文化产业园已成为周边有名的夜间游玩地,不少人晚上慕名过来逛一逛、看一看。
应天门景区夜景 洛阳日报记者 曾宪平 摄
瀍河岸边夜色美 洛阳日报记者李卫超 摄
突出多元化,“夜经济”地标蓬勃发展
9月27日,中原明珠电视塔亮化工程调试成功。作为洛阳的标志性建筑和“夜经济”地标,中原明珠电视塔犹如璀璨明珠,光辉映衬洛河两岸,成为市民夜间休闲的好去处。
上海的新天地、城隍庙,南京的夫子庙、秦淮河,成都的春熙路、太古里……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“夜经济”地标。“夜经济”地标特色鲜明,集聚着丰富的业态,能满足人们夜间的多种消费需求,正成为“夜经济”发展的引领者和带动者。
我市“夜经济”地标发展较快,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商业格局的不断完善,全市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、各具特色的“夜经济”地标。
到老城十字街,走在古朴的道路上,品尝特色小吃,感受洛阳悠久的历史文化;下班到建业凯旋广场、泉舜广场,吃顿晚饭,再看场夜间电影,享受现代化的商业服务;到洛邑古城,欣赏绚丽多彩的灯光秀,观看唯美的古典舞蹈,尽享文化盛宴……
业内人士表示,“夜经济”地标的蓬勃发展,身后是消费需求的深刻变化。随着市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,夜间消费需求逐年攀升,“夜经济”在城市GDP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。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广州、杭州等城市的夜间消费约占全天消费额的一半,并逐步上升。
老城民主街夜市 洛阳日报记者张光辉 摄
彰显差异化,“夜经济”地标需要转型升级
当前,“夜经济”已成为扩大消费、助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,夜生活的丰富程度也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与消费繁荣指数。虽然我市“夜经济”发展迅速,但目前我市“夜经济”地标还存在着业态少、规模小、同质化严重、配套不齐全等问题。
不久前刚出台的《洛阳市商务局促进商贸领域消费增长实施方案》提出,我市将发展地标夜经济,打造老城十字街、洛邑古城、泉舜广场、建业凯旋、天心文创等“夜洛阳”地标,指导各县(市)区组织推出灯光秀、“秀洛阳”、“深夜食堂”美食打卡地等夜间主题促消费活动,提升夜间消费的质量与便捷性。
“夜经济”发展不仅包括吃吃喝喝的“夜宵经济”,还包括购物、旅游、餐饮、娱乐、学习、影视、休闲等服务产业。从这个角度讲,“夜经济”地标发展也需突出业态丰富性、差异化、多元化。
“丰富的业态是刺激人们进行夜间消费的必要条件。”郑少峰表示,下一步天心文化产业园还将对园区内的业态进行调整,不断优化业态布局,引进更多有吸引力的品牌,延长消费者在园区的停留时间。
“夜经济”地标发展同样离不开完善的城市配套。“希望政府加强顶层设计,完善夜间交通、安全、环境等配套措施,助推‘夜经济’地标加快发展。”南昌路王府井购物中心功能招商经理索成玉表示。(洛阳日报记者 孙小蕊)